党建为旗 五星助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
——海兴县以农村党组织“创评五星”活动促脱贫攻坚
为深化落实“抓党建、促脱贫、保小康”活动,海兴县委突出党建引领,在农村党组织中开展了以“规范达标星、党建先锋星、产业发展星、美丽乡村星、文明和谐星”为主要内容的“创评五星”活动,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组织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障。
规范达标夯基础,营造村庄健康发展的良好秩序。海兴县始终将农村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置于首位,突出全方位综合治理,建立两委班子好、党员队伍好、服务能力好、扶贫成效好、村情村风好的“五好标准”,构筑起村两委成员引领示范、党员模范带头、村民代表为辐射、群众广泛参与的立体化村庄治理新模式,实现了“村庄建设靠大家、脱贫致富不掉队”。强班子建设,树立主心骨。以班子健全、党建阵地和村综合服务站功能作用发挥到位为主要内容,通过适时调整村两委干部,打造结构合理、领导作用突出的村两委队伍,全县197个村党建阵地全部得到提升。强组织学习,找准定盘星。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开展到村党支部,将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工作的新理论新思想传播到每一名党员、群众,为精准脱贫工作注入思想动力。强常规建设,标好规范尺。以规范运行村级基本制度为基本要求,对村党组织队伍建设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发展党员、“四议两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落实情况过筛挂账,确保村两委班子始终将脱贫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中,落实在行动上。
党建示范做引领,增强基层党组织堡垒凝聚力。坚持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切实扛起“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检验党建看脱贫”的主体责任,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抓党建、强基础、促脱贫,让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动力。深化“一开展三促进”党建联建工作机制。发挥驻村工作队纽带作用,利用“主题党日”、党员志愿服务队等载体,加强派出单位党组织与帮扶村党组织党建共建工作,全面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潜力。加强基层先锋队伍建设。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领头羊”工程,对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开展抓党建促脱贫、基层治理、扶贫政策等重点工作培训, 提升领富带富本领。发挥帮扶责任人生力军作用,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持续开展贫困户结对帮扶“暖心工程”,引导广大党员亮身份做贡献,做帮扶带头人。建立“五进两赛一清单”工作推进机制。通过“一月一调度、一月一督查、一月一评比、一月一宣传、一月一解剖”系列举措推进工作落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双点“走看赛”和乡村两级党组织书记“擂台赛”,实施“清单式”台账动态体系管理,实行定期评比、季度检查、年度综合考评,推动基层管理规范化、精细化建设。
产业铺开致富路,激发摆脱贫困的再生动力。发挥产业扶贫的主阵地作用,加大财政资金扶持村的帮扶力度,大力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村集体经济5万元以下村逐一过筛,在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传统手工业、加工业中支持建立主导产业,实施“三发展、三实施”,全县扶贫产业对贫困户已形成叠加覆盖形态。“三发展”:发展特色种植。全县9个贫困村实施1514亩秋雪蜜桃、香酥梨等扶贫特色种植项目,其中秋雪蜜桃产量达到120余万斤,使贫困村和贫困户受益。发展特色养殖。依托秋雪蜜桃扶贫产业园,实施“林下野兔养殖”试点项目,协调7万只扶贫鸡苗,发放1550余户贫困家庭饲养。发展特色加工业。依托村级传统产业优势,投入扶贫资金713万元,实施渔网加工、吨兜袋加工等产业扶贫项目。“三实施”:实施产业助力项目。整合扶贫回收资金5000万元注入两家体育器材生产龙头企业,整合涉农扶贫资金5000万元注入两家大型产业公司,年扶贫资金保底收益742万元,安排163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进厂务工。实施光伏领跑者基地和光伏扶贫项目。总装机容量500MW、年平均发电量6亿千瓦时、年发电收益5亿元的光伏领跑者基地项目并网发电,流转荒碱地1.5万亩,群众实现增收975万元。引进两家集中全扶贫模式电站,建设24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年收益1100万元。实施电商扶贫项目。启动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投入1500万元在全县8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500人以上的行政村设立农村电商服务站,推动电子商务与贫困村产业融合。
美丽乡村重宜居,打造绿水青山的新农村。突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域推进县项目建设,开展“十大专项行动”,在全县范围内打造美丽乡村全覆盖模式。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户收集、公司清运、统一处理”的市场化保洁模式,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农村整体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已改厕所全部纳入公司化清掏。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采取管网对接、集中处理、建收集池及水箱等三种治理方式,落实河长制管理,杜绝乱排乱倒、污水横流现象。全县规模养殖场粪污设施配建率达100%,资源化利用率达75%以上。开展“五清三建一改”、“清理荒草优环境”活动,村庄环境有效改善。全县38村共完成村庄绿化970余亩,因地宜建设小游园、小菜园、小果园。结合美丽庭院创建专项行动,进行村街硬化、美化、亮化,全县共创建美丽庭院16669个、精品庭院4604个。在全县镇村体系规划的基础上完成20个村的实用性规划编制。
文明和谐强治理,建立农村祥和舒适新气象。以农村社会综合治理见成效为目标,建立党建为核心,“法治、德治、自治”为载体的“一核三治”治理体系。以法治为先。在每个村利用橱窗、通讯、网站等媒介,大力宣传法治建设相关政策和活动,营造文明创建的良好氛围。发挥村民代表的带动辐射作用,协助村干部普法、宣法、遵法、守法,帮助村内解决信访积案、化解矛盾,为脱贫工作奠定法治基础。以德治为主。在全县197个村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式载体,通过农村大喇叭、党员干部“小分队”、村干部“小板凳”“一大两小”宣传宣讲机制,向群众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出道德讲堂、研习室、小讲桌等方式,扎实推进道德实践活动,突出“敬业、爱业、精业、创业”的教育内容,开展“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五个做起(从我做起、从家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以自治为援。开展文明科学、医疗卫生知识宣传,全县各村全部建立红白理事会,有明确的村规民约,坚决杜绝非法宗教和邪教活动在村庄传播。通过丰富村庄文化活动,弘扬邻里相助、孝心养老等传统美德,实现扶贫扶智双丰收。